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很多复杂的经济问题,催生了一批由知识分子兼任的经济学家。丘浚就是这其中比较声名显赫的一位,今天就来给大家聊一聊他的经济思想。
(邱浚画像)
(资料图片)
租税思想
第一,他反对对田地不加区分进行统一标准征税的行为。
他始终坚持"任土作贡,分田定税"的原则。在这种原则的指导下,他认为国家要想对田地征税,就必须要对田地进行一个标准上的划分,先区分出来一个三六九等,然后每个等级设立不同的税收标准,这才是应该长久遵循的制度。
第二,他反对征丁口的税制,也就是按照人口进行征税。相反他提倡按照土地的面积进行征税。
他认为:"土地万世而不变,丁口有时而盛衰;定税以丁,稽考为难;定税以亩,检核为易"。
意思就是说,因为土地无论到何时都不会发生任何变化,但是人口却因为时间的不同而发生很大的变化。如果以人口作为征税的依据,那么执行审核起来会非常的麻烦。但是如果按照土地的面积作为征税的依据,那么执行审核起来就比较的简单。
第三,他反对以钱为税,提倡实物税。
自从白银成为主流货币以后,百姓缴纳赋税,逐渐以白银为替代。把需要缴纳的粮食折合成白银,直接上交白银就可以了。但是丘浚却坚决的反对这么做,仍然提倡以前那种缴纳实物的方式。
(银锭)
他提出:"自古识治体者,恒重粟而轻钱,盖以钱可无而粟不可无故";又说:"宁以菽粟要钱物,使其腐于仓庾之中,不肯以钱物当菽粟,恐一旦天为之灾,地无所出,金银布帛无可充饥,坐而待毙也"。
他提倡实物税仅仅是因为遵循古制,以往的王朝都是以实物为税,而没有用钱交税的。他觉得如果用金银布帛缴纳税赋,那么一旦赶到灾年,金银布帛不能用来充饥,只能坐以待毙。
第四,他反对重复征税
他认为如果商品在原产品阶段已经缴纳过赋税,那么再次加工成产品的话,国家不应该再次进行征税。
以酒为例,酒是由粮食酿制而成的,粮食成熟后已经向国家缴纳了谷物税,那么加工成酒以后,国家就不可以再次进行征税了,也就是"无可再赋之理"。
第五,对于逃户征税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在很多地方,特别是江南地区,明政府往往都是课以重税的,民众承担不起,就会逃到其他地方来躲避重税。这就造成了他们原先需要承担的税负没有人来接替的局面。
他提出了一个办法:"民数逃去开除者若干,移来新收者若干;其民虽逃,其产安在,明白详悉开具,即所收以补所除,究其产以求其税;若果人散亡,产无踪迹,具以上闻,核实免除"。
(明代流民)
意思就是如果出现民众逃亡的话,那么各布政使司就要承担起责任,对这些逃亡人口进行排查,把他们留下来的固定资产进行统计,比如田产、房产等,然后登记在册,用这些东西去抵偿他们应缴纳的税负。如果没有什么固定资产的话,也登记在册,然后进行上报,核实无误后免除他们的税负。
可以看出这两个说法存在很大的矛盾,一方面百姓可以在大部分时间随意支配自己的时间,皇帝不得随意占用。但另一方面,因为百姓受到了国家的保护,则服劳役就成了一种天职。这么看来,他的前一种说法看起来更像是一种粉饰,后一种恐怕才是他真正的意思。
他又提出了"配丁田法",把承担劳役的标准进行区分,使得土地财产成为了承担劳役的主要依据。在这种制度下,田地较多的大地主,可以享受劳役的减免,或者以金钱代役。但是中小地主包括普通的农民,因为田地的数量达不到优待的标准,所以需要承担更加沉重的劳役。这么一来就形成了"富者税其钱,贫者役其力"的局面,有钱的可以出钱,没钱的就必须出力。相当于把沉重的劳役都转嫁到了中小地主和农民身上,最终获利的实际上还是那些大地主。
结语
列宁曾评价邱浚:"中国十五世纪最杰出人物"、"人类中世纪最伟大经济学家"。毫无疑问这是一种极高的评价。
我们分析邱浚的经济思想要看到他的两面性。邱浚在那个年代,能够跳出局限看待现实问题,因此他提出了一些很超前的见解,就比如他反对重复征税、提倡国家编制预算、强调会计稽查互相制约等,这些即使在今天的社会,也经常用到。但是另一方面,他又显得墨守陈规,过于遵循古制,就比如主张实行实物税、禁止国家官营贸易等,这些都是很不符合当时的社会发展的需要的。
其实在我看来,邱浚的很多主张其实就是为了对他所坚守的古制的修修补补,他本人并没有跳出那个限制。但是瑕不掩瑜,他的一些主张又确确实实很有代表性。因此,他不愧为一个中世纪伟大的经济学家。
参考资料:《中国财政思想史》、《大学衍义补》
这个其实和我们今天的破产清算很相似,如果你没有能力抵偿债务的话,那么就用你名下的固定资产进行清偿,实在抵偿不了的话,也只能予以免除。
国家预算
他还提出了一个说法就是,建立一个国家层面的预算程序。具体的做法就是户部每年应该对当年总的政府开支做一个统计,然后进行造册登记。然后对每年的夏秋二税做一个登记,计算一下一共收上来多少赋税。并且对各地有无灾伤、拖欠、借贷等情况做一个评估。到了年末的时候,对当年的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进行对比,然后计算出来差额,把这个差额当作第二年政府开支的一项重要依据。如果财政赤字的话,第二年就要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如果有所盈余的话,则要储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虽然说明政府属于皇帝个人的开支和来自政府的开支难以区分,而且因为工作量巨大,很难完成。但是这种经济思想确实是非常超前的,和今天我们每年进行的国家财政预算也有很多的相似之处。
重视会计稽核
此外,在他的经济思想中,会计稽核同样占据了一席之地。他认为会计与稽核必须分开进行,由不同的部门进行操作,使得会计和稽核可以"交相参互,以此所掌,稽彼所录,多寡虚实昭然矣",很难出现欺下瞒上的现象。
除了提倡建立这种互相监督的会计稽核制度,他还提议把历朝的财政收支情况进行编纂,每朝编成一卷会计录以供后代参考。这其实就是对后代皇帝的一个警示,避免他们大手大脚的花钱。
贸易问题
坚决的反对官府经营商业
这是因为当时政府为了增加收入,开办了一批商店进行官方经营。
他认为"堂堂朝庭而为商贾牟利之事,且曰欲商贾无所牟利,噫!商贾不可牟利,乃以万乘之尊而牟商贾之利,可乎!"
显然他是站在传统儒家的立场上去看待这个问题的,他觉得以朝廷的尊贵不能降尊和低贱的商贾挣着赚钱,这是一种极不光彩的行为。
(店铺)
而且对于盐、茶等政府一向垄断的行业,他也一概的反对。但是他的这种反对却没有有力的理由作为支撑,甚至带有一丝唯心主义的色彩。
他说:"天生物以养人,非为专君也,而君专其利,已违天意矣"。
要知道这几项可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他却把皇帝对盐、茶叶等商品的垄断经营,当成是一种违背天意的行为,也没有给出具体的理由,这显然这是行不通的。
反对官方贸易之外,他却尤为重视民间贸易,尤其是海外贸易。
(海外贸易)
第一他提倡国家放开所有的行业,包括食盐、铁、茶叶等,允许民间资本进入。在他的观念里,当大量商人进入市场的时候,就可以提供更多的商品,那么商品的价格随之就会下降。第二他建议准许民间商人在市舶司报备以后,出海经商,这么一来可以增加国家的税收。
平物价
在他看来,平物价与省力役、薄赋敛是政府工作最重要的任务,因此他特别强调了粮食价格的稳定。为了稳定粮食的价格,他想了很多办法,包括规定地方政府定期向上级汇报当地粮食的价格,政府实时掌握各地粮价的动态变化,然后在各地移低就高,以此来稳定粮价。还可以根据粮食收成的多少,制定不同的税收标准,以此来控制市场上粮食的总量,进而影响价格。
漕运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