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铭
中医所说的“腰痛”,又称“腰脊痛”,为临床常见的一种症状。中医认为腰为肾之府,肾脉循行“贯脊属肾”,可见腰脊痛与肾之关系甚密,而腰脊部经脉、经筋、络脉的病损,亦可产生腰痛。
(资料图)
本证常见于腰部软组织损伤、肌肉风湿以及脊柱和内脏病变等。本篇仅就寒湿腰痛、腰
肌劳损和肾虚腰痛参阅古今医家治验提供一些治疗方法。
治疗腰痛一症,亦须辩证论治。
腰痛一症大致分为寒湿引起的腰痛,腰肌劳损所致的腰痛,肾虚劳碌过度所致的腰部疼痛,房劳伤肾,精气耗损所致腰痛无力等几种情况。传统的针灸方法一般取足太阳、督脉循行穴位为主。根据症候虚实,用毫针补泻,或平补平泻,或针灸并用治疗。一般针灸基础穴位处方:肾俞 委中 夹脊 阿是穴。再根据症状随症配穴,寒湿型,配风府,腰阳关;劳损型,配膈俞,次髎;肾虚型,配命门,志室,太溪。一般腰部骤然发痛,寒湿所致,慢性腰肌劳损所引起的疼痛,委中穴刺血效果较好。急性扭伤,后溪刺血效果亦好。
以上是只是其中一组处方,经典处方,对于风寒湿引起的腰痛还可以采用:肾俞(针灸)腰阳关(针灸)委中(刺血)环跳(针),配穴可用志室(针灸)昆仑(针)次髎(针)腰俞(针)。
对于肾虚所致,可采用:命门(灸)足三里(灸)肾俞(灸)腰阳关(灸)白环俞(灸),配穴可用上髎(灸)章门(灸)脾俞(灸)复溜(灸)的方法。
腰痛与坐骨神经痛应加以鉴别,腰痛的病因如上所述,而坐骨神经痛是指坐骨神经通路及其分布区内发生疼痛,是坐骨周围神经病变。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坐骨神经痛主要指坐骨神经炎的发病,成因与受寒、潮湿、损伤以及感染等因素有关,继发性坐骨神经痛为神经通路的邻近组织病变产生机械性压迫或粘连所引起,如腰椎间盘突出症、脊椎瘤以及椎间关节、骶髂关节、骨盆的病变和腰骶软组织劳损等。坐骨神经痛多为一侧腰腿部阵发性或持续性疼痛,主要症状是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及足部发生放射性、烧灼样或针刺样疼痛,行走时加重。一般原发性坐骨神经痛,起因呈急性或亚急性发作,沿坐骨神经通路有发散痛和明显的压痛点,起病数日后最剧烈,数周或数月后逐渐缓解,但是常因寒湿而诱发。继发性坐骨神经痛,有原发病可查。咳嗽、喷嚏、排便可使疼痛加重。腰椎旁有压痛及叩击痛,腰部活动障碍,活动时下肢有放射痛感。
而腰痛或腰脊痛仅仅在腰或腰脊,不连及臀部及下肢。!这是需要加以区别的地方。
坐骨神经痛类型的腰部及下肢疼痛针灸取足太阳和足少阳经穴为主。一般采取泻法,也可配合艾灸或拔罐。穴位选取肾俞 气海俞 腰3-5夹脊 次髎 秩边 环跳 阿是穴。循经配穴太阳经的殷门 委中 承山,少阳经的阳陵泉 阳交和绝骨。一般上述穴位选取4-6个即可。
另外坐骨神经痛使用董氏奇穴,也有效果,可针火腑海穴,先针后隔姜灸3-5壮,再配手三金,手五金穴。还可用腕顺一、二穴,对坐骨神经痛也有效。再有灵骨、大白对坐骨神经痛及腰痛也有效。灵骨、大白主要针对由于肺功能不足引起的坐骨神经痛及腰痛作用明显。再有上白穴对坐骨神经痛有效,中白和下白两穴对肾虚引起的腰痛、腰酸有效。再有后椎穴、首英穴对腰痛也有效。上曲穴、下曲穴对坐骨神经痛有效,水愈穴对腰痛有效。再有三皇穴(天皇、地皇、人皇)对坐骨神经痛及腰痛也有效。这些都可以根据情况选择。一组效果不明显,可以换另一组。一般董氏取穴,只取一侧,不强调补泻,但需要留针动气。
最后介绍一下日本泽田派,泽田派认为治疗坐骨神经痛有几个要穴:上髎、次髎、中髎、殷门、承扶、跗阳、昆仑、浮郄、环跳等。
中国传统针灸还有腰三针、腰三点,这里不详细介绍。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