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人物周刊:中国男篮的滑落 从选材开始

2023-09-08 16:10:05 来源:直播吧

2023年9月2日,菲律宾马尼拉,2023男篮世界杯17-32名排位赛,中国男篮75-96菲律宾男篮,以1胜4负的战绩结束了本次篮球世界杯之旅,无缘巴黎奥运会。


(资料图)

中国男篮在人才选拔、基本功、技战术打法等方面都已全面落后。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文 / 南方人物周刊特约撰稿 叶克飞

编辑 / 陈雅峰

一胜四负、排名第29位,这是中国男篮出征2023男篮世界杯的战绩,也是中国篮球在世界杯(以往称“世锦赛”)上的历史最差战绩。无论是面对欧洲劲旅塞尔维亚、非洲新军南苏丹、美洲强队波多黎各,还是来自亚洲的东道主菲律宾,中国男篮都以大比分失利,差距显而易见。

人们纷纷惊呼,曾经的亚洲霸主中国男篮,正在快速地“中国男足化”。但实际上,中国男篮的滑坡不是今天才开始的,危机早已降临。尤其是这三年来,由于客观原因限制,联赛的对抗强度低、对外交流的比赛减少,都让中国篮球在一定程度上与世界篮球潮流脱节,外线打法、快速攻防转换等都让男篮非常不适应。

问题的症结并不仅仅在于教练或某个球员,也不仅仅在这支国家队。对比世界篮球发展趋势,有心人早已发现,中国篮球从选材开始就可能已经走入误区。

篮球是“长人运动”,但身高不是万能的

1950年出生的中国篮球名宿张卫平,曾以极具个人特色的解说陪伴了一代代球迷成长。许多球迷正是从他口中学到了各种篮球技战术名词,他的“打得不合理”等语录,也是球迷们热衷的段子素材。

青年时期的张卫平曾是中国男篮主力,一度被誉为亚洲第一大前锋(当时中国篮球界将这个位置称为“二中锋”)。1978年,中国男篮首次参加世锦赛,比赛地点也是在菲律宾,张卫平以场均25.3分成为队内第一得分手。他是那届世锦赛最抢眼的球员之一,场均得分排名第二。

即使在营养条件远不如今的20世纪70年代,张卫平的身高条件也不出色。参加1978年世锦赛的那支中国男篮,全队平均身高为1.94米。1.93米的张卫平偏偏打起了大前锋,在篮下与一众长人对抗。他的技术特点是基本功扎实、脚步灵活、篮下技术多样,能背身单打,能强力突破,左右手能力均衡,全是练出来的。至于传说中的超人身体素质、轻松暴扣和弹跳高度,也是靠每日加练得来的。

在篮球场上,不靠身高靠后天努力的例子很多。这届世界杯比赛中,日本队身高只有1.72米的河村勇辉表现出色,被球迷视为《灌篮高手》中的宫城良田现实版。另一位后卫富坚勇树身高更是只有1.67米,表现同样稳定。有球迷笑称,这样的身高放在中国篮球的青训选拔里,可能面都没见就被刷掉了,怎么可能成为职业球员。

中国男篮并非没有矮个子球员,CBA联赛里更是不乏其人,但选材追求高个子,确实是一直以来的倾向。

一个数字非常尴尬:在这届世界杯上,中国男篮平均身高达到2.08米,是所有参赛队伍中最高的。在许多人的思维定势中,这意味着中国男篮会在内线对抗中获得优势,起码不落下风。可事实打了他们一耳光,在内线对抗和效率上,中国男篮并没有优势,高度没有帮上太多的忙,篮板球更是一输再输。数据显示,平均身高最高的中国男篮,场均篮板数量仅仅排在所有参赛队伍中的倒数第二位,还比不上平均身高最矮(只有1.92米)的日本队。

在2019年的上届世界杯上,中国男篮在生死战中不敌委内瑞拉,无缘小组出线。在那场比赛中,拥有三大内线长人(易建联2米12、周琦2米17、王哲林2米14)的中国男篮,面对内线高度堪堪2米出头的对手,全场篮板球都被对手压制。委内瑞拉队甚至抢到了20个前场篮板,看过篮球比赛的人都会明白,这个数据意味着多么大的内线差距,也让输赢变得没有悬念。

对于篮球青训体系来说,身高确实是入场门票之一,而且是非常重要的指标。不可否认的是,有些差距确实很难靠后天努力来弥补,出色的身体条件会让每个教练都眼馋。一个身高1.7米的小个子和一个身高2米又有快速移动能力、身体条件劲爆的大个子,正常教练都会选择后者。中国篮球最辉煌的时代,所依靠的也正是姚明、王治郅和易建联等人组成的“移动长城”。

需要纠正的是“唯身高论”,这不仅仅是本届世界杯中国男篮的选人模式,也是青训体系里经常见到的情况。片面追求高度,不但耽误了许多好苗子,也与世界篮球潮流不符。近年来,国际上的主流球队纷纷打起小球战术,甚至是去中锋阵容,强调快速、轮转和远射程,禁区内的肉搏打法已经过时,“离篮筐越近越容易得分”的“古训”已经不再适用。

这就需要选材机制的优化,不片面追求身高,从技术、意识等更多维度进行考量,挖掘更具天赋和潜力的好苗子。

早年的中国篮球,在选材方面一度十分粗放。穆铁柱是在市场上卖鸡时被体委教练看中,才开始接触篮球;“战神”刘玉栋在农村长大,15岁前没碰过篮球,直到因为身高突出被福建体工大队选中之后,才开始了自己的篮球生涯。

这种选材模式当然不值得称赞,它并不专业,偶然性极强——不能因为发掘过一些好苗子,就将之视为好办法。不过在之后的专业化道路上,中国篮球也走入了误区。

现在的篮球人才选拔,往往从测骨龄开始,预测身高不足的很可能第一时间就被淘汰。选中了就会基本停止文化课学习,然后开始残酷的层层选拔,能最终进入职业篮球的并不多。至于大学生选秀,到目前为止还仅仅是CBA联赛的小补充。

不只男篮选材僵化,女篮同样如此。女篮国手王思雨在球风上被视为又一个丛学娣,相比身高1.66米、早年被上海青训选中的丛学娣,王思雨初期的篮球生涯显得不那么幸运,她曾被上海青训拒之门外,理由是矮小瘦弱长不高。

作为篮球运动员,王思雨确实不高,目前身高也仅是1.75米,但从山东青年队一步步走到国家队,她的天赋、潜力和表现肉眼可见。

许多热爱篮球的孩子都因为测骨龄而被拒之门外,其中也许就有未来的球星,还有许多孩子会在层层选拔中因为成长阶段的不同、球风的差异甚至教练的喜好而被淘汰。

从这一点来说,如今的“专业化选拔”更接近于“伪专业化”。其实,测骨龄等手段仅仅是辅助工具,可以让人更好地了解小球员,而不应是淘汰工具。

被忽视的基本功

唯身高论所带来的另一个副产品,是基本功问题。

其实,哪怕是中国男篮最辉煌的“移动长城”时代,基本功也是在线的。王治郅的篮下脚步和上篮、投篮动作几乎如教科书,姚明柔和的投篮手感在NBA中锋群里也是绝对拔尖的存在。

小时候的姚明曾说,自己希望能练一手大纪哥哥那样的中投。大纪哥哥是纪敏尚,一个中投几乎弹无虚发的大中锋。纪敏尚在山东队的队友巩晓彬有“逍遥王”之称,并不仅仅因为他年轻时的俊朗外表和不羁性格,更因为他飘逸的球风,这“飘逸”不是胡来,而是有扎实的基本功为基础。

那个时代的中国篮球,从国家队到俱乐部队,神射手实在太多:胡卫东、郑武、吴庆龙、孙军、刘玉栋、李楠……这批人老去后,则是杜锋和朱芳雨等人。

当然,还有更早期的大神。篮球职业联赛初期,广东宏远队延揽了一批各地老将,他们在CBA打球时间不长,仅仅让球迷们看了看他们职业生涯晚期的余晖,即便如此也足以令人惊叹。尤其是张勇军和李春江,号称“歪把子机枪”的张勇军,在1986年世锦赛上投进35个三分球。1988年汉城奥运会上,张勇军场均得到20.4分,排名得分榜第四位,投进26个三分球,其中对加拿大队的比赛更是三分球10中8的超高命中率。李春江的三分同样神准,有一场联赛,张勇军和李春江二人曾合力扔进23个三分球。

投篮准、基本功扎实,靠的是什么?训练。

训练也有野路子和科学训练之分,NBA球队的训练就走科学训练之路,成长快见效快,能够挖掘球员潜力。早年的中国篮球主要走体工队道路,训练模式单调,确实谈不上科学,但就是在这种不怎么样的条件下,一代代球员靠苦练成才。

孙军在自传里曾提到1987年国青队的日常训练:每天早操完成三千米的速度和耐力训练,之后是一个半小时身体训练、一个半小时防守训练,每天要投中200个三分球,此外还有各种对抗和技术训练。刚刚退役的老大哥易建联,每次比赛前都会早早提前到场训练找手感。

如今的中国球员,先天的身高和身体素质受益于营养充足,明显强于老一辈,但基本功却有明显差距。这几届大赛,中国男篮场均罚球命中率多半在60%出头,有些比赛甚至在50%-60%之间,这显然是基本功不扎实的表现。

1986年第10届世界男篮锦标赛上,中国男篮打了10场球,218次罚球命中169次,罚球命中率达77%,排名该届锦标赛第一。而且当时国际篮联还在执行旧的罚球规则,即罚中第一个才能罚第二个,不存在如今的两罚一中或者两罚不中现象。

对基本功的忽视,显然与过度追求身高和身体条件有关,与训练水平有关,也与一直以来的选拔方向和用人思路有关,它是篮球领域全方位落后中的一环。

热爱与个性,两样都不能缺

姚明曾经说过,中国篮球人口告急,国内登记在册的职业篮球人口仅有12000人。就像足球人口一样,篮球人口也成为制约水平的关键,它意味着越来越窄的选材面。相比之下,日本篮球人口已达100万,美国更是突破1000万。

中国篮球文化确实远不如美国那般历史悠久,但限制篮球人口的更多还是观念问题。与足球一样,篮球也面临场地相对稀缺等问题。而且相比乒乓球、羽毛球这些奥运金牌项目,篮球显然属于投入很大却拿不到金牌的“边缘运动”,在重视程度上首先就差了一截。

姚明推动的“校园篮球”,早已被人们呼吁多年,实际操作时却立刻进入困境。因为对于大多数中小学来说,文化课不但是第一位的,而且占据绝大多数时间,篮球需要人需要场地,看起来吃力不讨好。

家长也不愿意学校将过多时间花在篮球等项目上,因为文化课成绩确实关乎孩子的升学。至于以篮球为人生未来方向,对于绝大多数家长来说更是不现实的选择,一来成为职业运动员并打出名堂来的几率非常非常低;二来走上这条路,立刻就意味着学业基本画上句号,如果篮球打不出来,孩子就会变成毫无社会竞争力的“半文盲”。

这当然需要体制上的调整,改变过往的“体教分离”。校园篮球的初衷也正在于此,希望能让孩子在不耽误学业的状态下热爱篮球,最终充实人才土壤。要实现这个目标,要解决的东西显然太多,起码现在还不足以扭转人们的固有观念。如果没有成规模、赛制完善的中小学篮球联赛制度,指望这块土壤丰厚起来,成为选拔人才的宝库,很难。

中国孩子并非不爱篮球,只是这种热爱面对着太多阻挠。许多学校和家长将之与学业完全割裂,认为二者势不两立,不能共存。缺少大规模的正规中小学篮球联赛,也让孩子们的热爱无处安放。

除了热爱,个性也在层层选拔中被剥离。关于这届世界杯的中国男篮,很多人都提到了郭艾伦。其实多一个人少一个人,对于目前的中国男篮来说不会有质变,毕竟在人才选拔、基本功、技战术打法等方面都已全面落后。球迷们想念郭艾伦,是因为他敢打敢拼的气质。

不管你是否喜欢郭艾伦的性格,都很难否认一点:他是一个真心爱篮球也真的很拼的球员。这种气质,恰恰是这几年来中国男篮乃至整个中国篮坛很缺乏的。

郭艾伦的争议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个性,但若是拿NBA那些桀骜不驯的球星来参照,郭艾伦简直就是个乖宝宝。将少许个性批判为“难管理”“桀骜不驯”,其实并非郭艾伦一人的待遇,在中国篮球历史上也不少见,巩晓彬也曾被视为刺头。

无论篮球还是足球,在高对抗、强压力的比赛氛围下,球员的个性非常重要。流水线批量生产的“统一制式”球员,不可能打好球。许多来中国打球的外援,比如马布里,都曾直言中国球员缺少个性。许多有个性的球员,若不是天赋极佳或机缘巧合,可能在青少年时代的选拔阶段就已经被教练踢走。与身高不够一样,有个性同样是中国篮球选拔机制里的“负评”,也让整个选拔机制变得更为落后。

2023年男篮世界杯报道专题

关键词:

X 广告
公司
X 广告

Copyright   2015-2023 今日快递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3005074号-40   联系邮箱:5 85 59 73 @qq.com